PAC 68 – 以虚拟入侵作为政治干涉手段 Anonymous (匿名者组织) 的抗议攻击

Adrien Cherqui

邱崇軒译

Passage au crible n°68

AnonymousSource: Wikimedia

Anonymous (匿名者组织) 屡次出现在报纸头条。2012年5月21日,自称为Anonymous组织的成员自美国司法部窃取了1.7 GB的资料,并公布於网路分享和下载网站「The Pirate Bay」(海盗湾),而其中大部分是司法部内的电子邮件。近几个月以来,Anonymous不断发起抗议动员,它在媒体的能见度亦显着提升。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Anonymous於2006年出现在贴图论坛网站www.4chan.org。此一网站的使用者不必预先注册身份即能分享丶浏览图片。以Anonymous为统一化名,愈来愈多的网路使用者和抗争民众加入这个组织,并於2008年初发起一连串的抗议行动反对山达基教会 (Church of Scientology)。当时,山达基教会试图删除一则汤姆·克鲁斯宣教的广告影片。这一连串的行动被称为Project Chanology,而匿名者组织也藉此进入政治领域。此後,Anonymous持续扩大行动范围并占据国际要闻的篇幅。2010年12月,为了支持维基解密(WikiLeaks)甚至为了回应维基解密所遭受的报复措施,Anonymous以补偿任务(Operation Payback)之名进行线上杀戮(cyber-vendetta)。那些曾经提供资讯给亚桑杰(Julian Assange) 但却终止服务的公司,因此遭到分散式阻断服务 (denial of service,DDoS) 攻击1。「阿拉伯的春天」同样受到Anonymous和另一个捍卫言论自由组织Telecomix的支持。最近,Anonymous主导了多项行动,如抗议MegaUpload关站,以及反对下列法案:禁止网路盗版法案(Stop Online Piracy Act,SOPA)丶保护智慧财产权法案(Protect IP Act,PIPA)与反仿冒贸易协定(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ACTA)。各项干涉的性质多元,牵涉对象的数量亦增加─无论是公领域或私领域单位─,表现出网路行动主义份子行动的异质特性。

理论框架

一、跨国网络。作为全球局势的参与者,以网状形式散布的Anonymous成员建立起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这些被建立的关系可助长动员行动,尤其「强弱连结」的同时存在(Mark Granovetter),更能让许多不同的社会结构即时连系在一起。

二、由行动主义份子构成的「想像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所提出的这个概念可以解释不一定拥有一致目标的个人如何透过心理认知过程互相连结形成团体。然而,尽管这些行动主义份子分享同一套行动方针和呈现方式,他们拒绝任何形式的阶级制度。因此,他们主张水平分工的动员形式。

案例分析

网路的普及化与网路言论自由的维护仍是许多行动组织(如Telecomix和Anonymous)企图挑战的重大问题。当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在网路上发表言论,资讯的获得成为行动主义者力争的诉求。另外,上网管道的增加以及新型态线上社交空间的兴起都促成了由个人所组成的社群网络的扩展。

Anonymous的发展与此一现象有绝对关系。网路不仅成为公共讨论的主要空间,各种衍生而来的使用方式,让组织动员变得更容易,更可协调执行共同的行动方案。Anonymous组成份子的多样化,加上他们的网状分布,在在促成抗争动员的兴起。但不论是网路骇客或脚本小子(script kiddies) 组成的团体,或是行动主义份子,均拒绝领导阶级,他们偏好自我管制的方式,而Anonymous向众多支持者提供了一个让所有人可以互相结盟和合作的工具。好比一个因利益和目标而凝聚的团体,Anonymous像是一个品牌标志,可以增加各个行动的象徵价值以及正统性。值得留意的是,在网路上散播影片正是基於这个目的来增加抗争的媒体效益。虽然Anonymous的成员自由分散各地,但只要仰赖科技,他们仍然可以重建出新的抗争空间。尽管来自虚拟的网路世界,Anonymous试图利用所有可行的方式来达成目的,无论是传统的─如抗议和突袭─,又或是网路骇客入侵或是网页置换攻击等方式。

伴随着网路文化,Anonymous的发展与捍卫言论自由的理想有一定程度的关连。在这一方面,关於网路管制的抗争即是重要的意识形态表现之一。此外,Anonymous最令人惊讶的特长在於它有跨国传播意见和指挥行动的能力。我们注意到社群网络和多人线上即时聊天系统(Internet Relay Chat) 的发展对网路空间的开创以及不同团体行动的同步化有重大的贡献,这是因为这个原因,分散各地的不同团体都可以自称隶属於Anonymous。在这方面,还须提到群体网站的建立对传递共同价值有绝对的助益。此外,尽管利用的是一个全球网路,捍卫的诉求则仍是和在地相关:地方问题透过资讯和传播科技已然全球化。在地行为者因此处於在地丶全球交流之中,并把交流的政治议题散布於多重层级之中。关於这个描述,我们也可以提及沙森(Saskia Sassen)所强调的多层级重叠动员。举例来说,有些自称Anonymous组织的成员,就算他们的国家并未签署反仿冒贸易协定(ACTA),仍投入抗争行动以协助其他国家的Anonymous成员,突显出动员的跨国性与这些抗争者的独立性。

借助於跨国传播的强化,Anonymous如同一个「想像的共同体」,跨越国界。从今以後,Anonymous提供给公民一个批评政府施政的工具。很显然地,Anonymous成员的活动范围遍布全球,各国政府都无法再忽视他们。

参考資料

ANDERSON Benedict, L’Imaginaire national. Réflexions sur l’origine et l’essor du nationalisme, Paris, La Découverte 2002.
BARDEAU Frédéric, DANET Nicolas, Anonymous : Pirates informatiques ou altermondialistes numériques ?, Paris, FYP, 2011.
DEVIN Guillaume (Éd.), Les Solidarités transnationales, Paris, L’Harmattan, 2004, Coll. Logiques politiques.
GRANJON Fabien, L’Internet militant : Mouvement social et usage des réseaux télématiques, Paris, Apogée, 2001. Coll. Médias et nouvelles technologies.
ROSENAU James, People Count! Networked Individuals in Global Politics, Boulder, Paradigm, 2008, Coll.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tensives.
SASSEN Saskia, La Globalisation. Une sociologie, Paris, Gallimard, 2009.

1一种电脑攻击,以同时间爆量连结的方式试图瘫痪一个网站。

PAC 51 – 官方垄断外交之解密 美国士兵曼宁出席军事法庭,2011年12月16日

Josepha Laroche

翻译 邱崇軒

Passage au crible n°51

Bradley ManningSource: Wikipedia

2011年12月16日,美国士兵布莱德利·曼宁出席位於马里兰州米德堡 (Fort Meade) 的军事法庭。他被怀疑曾於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间,提供维基解密(WikiLeaks) 有关於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美军资料。他可能还下载并转发了26万件国务院发送的外交电报。这些文件牵涉了众多国家以及政治和军事人物。这个间谍罪嫌疑人因而被指控犯了「与敌人勾结」丶「散布军事情报」丶「於网路刊载信息并了解到这些讯息将可被敌人利用」以及「诈欺和违反军人纪律」。

布莱德利·曼宁现年23岁, 自2010年七月以来即被关在牢里,他的行为引起广大媒体报导并获得美国人民的支持,尤其是和平运动团体。他的辩护律师於一开始即谴责法院的立场偏颇,并要求更换审理该案的军事检察官,但未被理睬。初步听证会将为期5天。庭讯期间,关键不在於决定这位士兵是否有罪,法庭仅将审查所有针对他的控诉。而且调查人员仅会宣布是否军事法庭将介入这个案件。无论如何,审判要等到2012年春天才会举行。然而,这名年轻的被告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创立於2006年12月,维基解密被认为是这些泄漏消息的受益者,因而间接成为整起事件的重要份子。自成立以来,维基解密以匿名丶无法辨识的方式,经过安全处理後揭露了有关政治丶社会丶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各种机密资讯。维基解密希望能藉此增进全球资料的透明性。其创办人朱利安·亚桑杰(Julian Assange) 指出,维基解密网络所接收的资料,经过分析丶评论和补充後将「受到全球维基社群里的编辑丶校稿者和改正者的共同检视」;维基解密的长远目标则是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搜机构」。这项计画一旦吸收了布莱德利·曼宁的专业知识─他原是伊拉克战争的情报分析人员─,在美国政府眼里,纯粹只是一场阴谋。

理论框架

我们必须提到两项重要的理论:

一、重新审视国家基础之神圣/世俗二元划分

如同德国社会学家依里亚斯(Norbert Elias)所描述,国家权力是建立在独占法则之上,换句话说,国家权力的建立乃是依据排除原则。然而,曼宁和维基解密网站却正面挑战国家的外交独占权,违反了国家机构的禁忌。在如此情况下,我们也就不必讶异於众多国家和政府领导人所发出的不满声浪和谴责,甚至决定追问刑责。

二、違反保密法

国与国之间的对话与谈判,若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密,将没有进展的空间。事实上,外交工作所展示的和它所隐瞒的一样多。几个世纪以来,不晓得隐藏了多少公共机构人员间的通讯以及他们所收到来自最上级长官的指令。此外,无论是单纯或较为机密的信件,所有文件都被自动加密,密码系统甚至非常复杂。因此,保密法是一种政治的技巧和作法,使得资讯保有其价值,因为若资讯是公开可得的,它不必然能有同样的价值。正因为被禁止,这些资料才更加可贵;正因为被禁止,才能保持国家的独占权力和神圣性。如此一来,秘密应该被视为一种专属於王道(国家)的权力,保密者享有特权和特殊待遇,而因此拥有崇高的地位。换句话说,当曼宁把国家机密文件揭露於全球世人时,他也破坏了这个维持数百年的外交机制。

案例分析

三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体系所组成,而国家以上不存在任何更高权威的主管。三个世纪以来,国家以战争或外交手段解决各类争端。但随着冷战结束,我们目睹了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运行至今的国际阶级秩序可说被全然推翻。自此,国家不再是最主要的行为者,因为过去代表国际秩序的国家联盟体系也同时衰弱。而布莱德利·曼宁/维基解密之案例在这方面看来是有象徵性的,因为这起案子表明了由国家构成的世界现在正遭受非国家行为者的挑战,且它们组成一个多中心且复杂的体系。这些「无主权行为者 (sovereignty-free actors)」(Rosenau),型态多元且自主性强,而经常处在互相竞争的状态。总之,这些潜在的行为者似乎有能力从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中获得益处。

在此一背景下,我们也观察到资讯全球化和数位革命不仅改变全球出版业的编辑和经济模式,更彻底颠覆了国家的结构。事实上,领土丶主权丶国家权力和外交独占等古典国家概念,现在已退让一步给新兴起的超政府和跨国团体。从今尔後,国家行动时必须考量到所有的非政府行为者,就算它们时有颠覆本质,如记者丶组织协会丶由社群网站而来的非正式团体,甚至是如曼宁一般的有能力的个人(skillful individuals),以民主丶自由丶网路公民权之名,或者仅仅为了证明一个超级电脑强人的实力,透过网路来推广他们的诉求,且无惧於国家的严密监控。

参考資料

Elias Norbert, La Dynamique de l’Occident, trad., Paris, 1975.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blog/2010/dec/03/julian-assange-wikileaks
http://www.wikileaks.ch/
http://www.cbsnews.com/8301-504803_162-20029950-10391709.html?tag=contentMain;contentBody
Rosenau James N., Turbulence in World Politics: a Theory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Simmel Georg, Secret et sociétés secrètes, [1908], trad., Paris, Circé, 1991.
Strayer Joseph, Les Origines médiévales de l’État moderne, trad., Paris, Payot,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