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PAC 28 – 世界知名的海上意外事故

PAC 28 – 世界知名的海上意外事故 英國石油公司和它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受到譴責的應對方式

Clément Paule

翻譯 Jenna Rimasson

Passage au crible n°28

2010 年 7 月 15 日,英國石油公司 (BP), 原英國石油 British Petroleum, 的工程師原本能夠 遏制深達 1500 米馬孔多油井的漏油情況。在深水地平線平台爆炸和沉沒發生的 3 個月後,墨 西哥灣的石油泄漏似乎暫時停止了。根據國際能源機構 (IEA)的估計,大約 230 萬至 450 萬 桶石油 – 約三億六千五百萬至七億一千五百萬公升的石油 – 在事故發生後流失。此外,英國石 油公司 – 其運用的離岸結構以及與美國當局一起進行的事故後的危機管理 – 已經花了近 40 億 美元以對抗這場災難。然而,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預測最終的支出將可能上升 至 370 億美元。除了這項資金上的挑戰之外,能源小組無法迅速進行災害控管,這一點特別受 人詬病。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英波斯石油公司 (APOC, Anglo-Persian Oil Company ) 於 20 世紀初期成立於伊朗,現今已 經成為新興產業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該公司 -在 1954 年更名為英國石油公司 – 在 60 年代面臨 到中東政府進行的國有化政策。從那時起,該公司開始跨國進行新油田的開采,特別是在阿拉 斯加和北海地區。20 年後,它的經營範圍遍及數百個國家,旗下的員工也超過 10 萬名。因 此,它跟埃克森美孚 (Exxon Mobil) ,雪佛龍(Chevron Corporation) ,荷蘭皇家殼牌 (Royal Dutch Shell) ,Conoco 飛利浦斯 (ConocoPhillips) 和道達爾 (Total)公司 ,同屬世界六大超級石油公 司。在 90 年代晚期出現的這些企業集團都是源於價格波動造成的產業集中合並運動。就是在 這個背景下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市場投入巨資於 1987 年收購索奧(俄亥俄州標准油 Standard Oil of Ohio)公司,隨後在 1998 年至 2000 年間收購阿莫科公司(以前的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 司 Standard Oil of Indiana)和阿科公司(大西洋富田公司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在此, 這項舉措屬於羅德布萊恩(Lord Browne)發起的創新策略的一部份,他於 1995 年至 2007 年間擔 任英國石油公司的執行長。這個能源巨頭也因為其敢於接受承擔各項風險而與眾不同:例如與 俄羅斯簽屬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協議,還有對其他替代能源的推廣工作。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海上鑽井的發展仍是這些超級石油巨頭關注的中心,而那些易達性 最高的油田現今皆由國家企業所控制。而五分之一的全球石油儲量處於深遠的海底。身為石油 提取技術的先驅,英國石油公司仍然是墨西哥灣最大的碳氫化合物生產商。這個情形是受到美 國歷任政府的支持 – 包括奧巴馬政府 – 歷屆政府都放松了對國內鑽井的限制。在這方面,美國 一直試圖減低其對能源的依賴,特別是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P)的依賴。該集團透過在台 播(Tiber)發現的新油田來打開一個新能源時代- 這項宣告讓公司的證券在 2009 年提高了 4% 。但是我們要注意到此技術可能導致的意外事故,這已經造成了在墨西哥灣的石油泄漏。 像是在 1979 年發生的 Ixtoc I 油井意外所造成的損害就是一個例證,這個油井由墨西哥國營公 司 Pemex(墨西哥石油公司 Petroleos Mexicanos)管理。就連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所安置的設 備也不能幸免於這些危害。在 2006 年就發生了阿拉斯加普拉德霍灣的石油泄漏意外,在此事 件發生的前一年德克薩斯州煉油廠才剛發生爆炸意外,這些意外事故引起了美國有關當局與大眾的關注。

理論框架

一、對有偏差的行為者進行譴責。借鑒於於霍華德貝克爾的符號互動理論,某些概念可 以解釋這個石油集團在意外發生後合法性與權威性的喪失。英國石油公司成為其同行與奧巴馬 政府譴責批評的眾矢之的。

二、跨國企業的名聲與形像。在此一事件中,我們要探討這個超級石油巨頭對意外的感 知和其經濟表現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連性。不像國家在這樣情況下 – 根據美世喬納森 (Jonathan Mercer) 的說法 – 比較不受名聲因素的影響,而私人行為者並沒有客觀的合法 性。相較於國家行為者,他們對於形像的變化更為敏感,因為這可能使它們的生存收到威脅。

案例分析

首先,必須回顧英國石油公司面臨災難的沮喪與失望。包括飽受挫折的技術專家,他們 無效的和過時的緊急解決方案。因此,於5月26日發布的頂級殺(top kill)計劃在不久後宣告 失敗,該集團的組織慣例操作程序顯然無效。這些實際的困難可以說是因為通訊溝通不良而導 致的。英國石油公司的總裁托尼海沃德 (Tony Hayward),因為試圖把此次意外事件的環境衝 擊極小化而引起公憤。 事實上,該公司未能建立一個為社會所接受的危機技術操作管理方式。 這與公司長久以來建立的專業與技術優勢形像並不一致。此外,這一像征性的失敗對經濟和金 融方面皆產生了影響,須特別注意到該公司的在股票市場遭遇的暴跌。 事實上,在2010年4月 該公司的股價上升至約1700億美元,根據福布斯全球2000年的英國石油公司則占據了第十的位 置。 在6月下旬,這一結果將被減半,而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國際評級公司 (Fitch Ratings) 已經把 該公司降級,預作緊急累積成本的結算。

另一方面,英國石油公司未能對危機管理發表具權威性的談話,這使得民間展開了對社 會技術的爭議,因為其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對於不斷攀升的漏油量的估算,最初每天1000 桶,達到現在的每天60000桶。 除了這層考慮,該石油公司的能力也受到其競爭對手以及美國 政府的批評。這些利益相關者依其對災害管理參與的程度不同並遭受相繼失敗的後果。在這種 情況下,埃克森美孚 (Exxon Mobil) 或道達爾的股票價格也下跌15%,原因是英國石油公司 聲譽的下降。 因此,英國石油公司被外界所譴責,被認為是大膽冒險卻對風險不自知的企業。 包括在這之前的6月15日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由康菲石油公司與皇家荷蘭殼牌負責人描述另 一起單一偶發事件,他們都把矛頭指向英國石油公司。關於美國當局,他們采取了道德企業家 的姿態,此次的漏油事件可能卡特裡娜 (Katrina) 災難發生五年 後的一個政治考驗。

最後,災害管理似乎也危及公司的生存。必須注意到英國石油公司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讓 該公司遭受拋售甚至是破產的威脅。該集團當然可以依靠在2009年來自短期債券的17億美元淨 盈利資源。但這也受限於外向性戰略,要求高盛 (Goldman Sachs) 提供金融咨詢或有效資金 – 利比亞或卡塔爾 – 為求達成策略聯盟的伙伴關系。 然而,在此異常狀況下,這項行動的影響 仍然有限,其它石油巨頭也想避免被道達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形容為不道德操作的公開出價收 購。這模棱兩可的立場可以被解讀為各界對可能擾亂仍處於不穩定狀態的經濟秩序有所恐懼。 這一立場似乎也屬於對抗外部企圖進行的調節所做出的共同反應,這一切開始於奧巴馬政府決 定將海上鑽井延期之時。這再次引起了各方對規則的討論 – 規範的或實際的 – 其可以界定和懲 罰世界上行為偏差的私人行為者。

參考資料

Becker Howard, Outsiders. Études de sociologie de la déviance, [1963], trad., Métailié, Paris, 1985.
Crooks Ed, « BP – Anatomy of a Disaster – Part 1; Cover Story », The Financial Times, 3 juillet 2010.
Dobry Michel, Sociologie des crises politiques. La dynamique des mobilisations multisectorielles, 3e éd., Paris, Presses de la FNSP, 2009.
Mercer Jonathan, Reputa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