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PAC 118 – 封閉隔離一個公共衛生危機

PAC 118 – 封閉隔離一個公共衛生危機 伊波拉病毒在西非蔓延

Par Clément Paule

李若珊 譯

Passage au crible n°118

PAC 118 Ebola (source Wikipedia)Source : Wikipedia

2014年10月6日,首例非洲境外的伊波拉病毒感染案例得到證實:一名在馬德里的西班牙籍護理人員,在照護一位因感染而遣返回國的傳教士期間,也遭受感染。值得注意的,僅僅幾天之前,在美國診斷出另一起病例,是一名來自蒙羅維亞的賴比維亞人,抵達達拉斯。至今尤其肆虐於三個國家─幾內亞(科納克里)、賴比瑞亞與獅子山,流行病伊波拉因此成為可能傳播至全世界的直接威脅;甚者,不論是在西班牙或是德州,篩檢系統與治療程序都出現許多缺失。此外,國際媒體也提到由伊波拉引起的大量出血及高死亡率造成民眾的精神恐慌。2014年11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一項統計數據,在13567例主要位於西非的病例中,計有4951人死亡。於是,伊波拉危機管理問題,成為一項重大的政治議題,影響所及甚至包含其他並未直接受到此災害威脅的國家。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1976年,在前薩伊共和國與蘇丹,因兩場同時發生的突發流行疫情而得以發現伊波拉病毒 (在前薩伊共和國318個登記案例中280名病患死亡)。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並可分為五個不同的亞種,而引起此次2014年流行疫情的則是屬於薩伊伊波拉病毒。儘管自然宿主極有可能為食果蝙蝠,然而這個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傳播方式仍未完全解開,近二十幾年來發生多次大規模的感染事件。在加彭、剛果共和國、南非以及烏干達,計有二十幾起突發危機,造成數百人感染。伊波拉病毒潛伏期為兩天至三星期,一般症狀包括急性出血、發燒且導致流血不止,造成免疫力下降,最終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在沒有標準治療方法與疫苗的情況下,必須特別注意降低感染的風險,避免和感染病患體液和器官組織的直接接觸器官。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目前在西非肆虐的這此公衛危機始於2013年12月:原發病例應是一名兩歲孩童,死於幾內亞(科納克里)東南部的一個村莊,鄰近賴比瑞亞及獅子山的邊界。然而,直到2014年3月,才被檢測出為伊波拉病毒,此時疫情已傳播至賴比瑞亞境內。4月底短暫的平靜後,疫情在5月爆發開來,並向著獅子山、奈及利亞及塞內加爾蔓延擴大。2014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此次疫情為《影響全球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呼籲發起國際大幅度動員,以面對感染人數攀升與與地方政府的無能為力。

理論框架

一、危機的突然曝光。西非疫情惡化的警告訊息已經數次傳出卻不受到重視,然而,幾起境外感染的案例卻引起媒體的過度報導,導致部分領導者匆忙提出應變措施,但實際上並不適用。
二、操作「道德恐慌」的風險。道德恐慌的概念是社會學家史丹利‧柯恩 (Stanley Cohen)所提出,意旨一個條件、一起事件、一個人或一個團體,被視為對社會價值與利益構成威脅。因此,這概念可幫助我們了解面對一個威脅,如流行病,所做出的不成比例、甚至歧視的各種反應。

案例分析

相較於之前的伊波拉疫情只侷限在非洲中部國家相對偏僻的森林地區,此次在非洲西部爆發的伊波拉疫情除了是在都市地區外,還應指出的是世界衛生組織遲鈍的反應,並且低估了疫情的嚴重性。然而,無國界醫生組織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不斷發出警告,西非國家原本就脆弱不堪的衛生系統崩毀是可預見的,尤其是經歷多年殘酷內戰的賴比瑞亞與獅子山。此外,除了醫療專業人員的缺乏─依據2014年初資料,賴比瑞亞共五十幾位醫生服務430萬的居民,加上院內感染的情況嚴重,遭受疫情肆虐的國家政府還須面對人民的懷疑與不信任。在幾內亞,衛生從業人員曾多次指出,當醫療團隊到來時,人民的反應卻是逃跑,認為他們是來散播病毒:2014年9月,八名防疫人員在幾內亞東南部進行宣導活動,卻因被認為是傳播病毒而慘遭殺害。此外,賴比瑞亞與獅子山政府的緊急應變措施─軍事化宵禁及社區全面隔離檢疫、強制火化屍體、關閉邊境,反而在貧民區引起暴亂。位於蒙羅維亞的一家醫療中心,在8月時因此遭到武裝抗議者的攻擊,他們拒絕中心留置伊波拉患者。但因此導致病患四處竄逃,有感染風險的醫療器材遭竊。此種拒絕、排斥的態度,來自近代歷史,因為激烈衝突造成社會分化,中央政權也因此失去威信。中央政府因此更加難以和人民理性溝通,告知疫情的風險,並說明管制人民移動的必要性。

很顯然地,伊波拉的必要防疫措施難以讓一般人民接受,更容易造成反效果,其經濟影響更可能高達數億美元。除了財政失衡(公共衛生支出的暴增及稅收的減少) 與生產力降低是可以預期的,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指出來自間接因素的影響將更嚴重,尤其是「恐懼」因素(fear factor),也就是對傳染病蔓延的恐懼所造成的社會動盪。舉列而言,這些措施包括交通運輸中斷、工作場所關閉、採礦業停擺(儘管此為該地區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與農業領域(糧食安全將再度長期蒙上陰影),這些都將導致物資短缺與價格上漲。這些動盪情況因為許多航空公司決定暫停飛機過境受感染的國家而不斷加重(如布魯塞爾航空公司、阿瑞克航空與英國航空),且它們無視聯合國復航要求,使得救援行動更為複雜。因此,關閉邊境是否能有效防疫也值得提出討論,尤其這些國家邊境地理情勢複雜,國家政府下令關閉邊境反而可能促成非法網絡,更不利管理。

儘管以急迫、警急為訴求,伊波拉疫情卻是在爆發一段時間後才被排入公共衛生危機處理的國際議程表,而且以恐懼主導防治的措施和口號宣傳。尤其幾部災難電影即是從伊波拉病毒得到靈感,如《危機總動員》(Outbreak;1995)、《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2002),當然也包含文學作品,如理查德•普萊斯頓(Richard Preston)於1994年出版的暢銷書《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也因此,這次在西非爆發的疫情可在各個不同的社會中想像中獲得共鳴,卻可能導致不利了解此疾病的致病機制與傳染途徑。除了可被預期的陰謀論之外,政治人物操弄「道德恐慌」,藉此支持自己的歧視政策,將更不利於防疫的推展。伊波拉危機因此成為美國期中選舉的關鍵議題;在達拉斯事件過後,多位共和黨參選人向歐巴馬政府要求強制關閉邊境,並執行檢疫措施。此外,儘管在境內都未發現感染案例,澳洲與加拿大政府接連做出決策,於十月底起,暫停對感染國家的人民發放入境簽證。而這項孤立他國的措施,遭到同為大英國協會員國的獅子山譴責。實際上,汙名化、歧視他國的措施,讓我們忽略了對抗這場全球性災難的主要戰場仍在西非國家,光把西非封閉起來對疫情的控制沒有助益,甚至適得其反。面對此次病毒危機,決策人士應該了解到,在物品、人員全球大幅流通的時代,封閉隔離一項災害是不可能達成的了。

參考資料

Cohen Stanley, 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 The Creation of the Mods and Rockers, MacGibbon & Kee, Londres, 1972.
Site de l’UNMEER (United Nations Mission for Ebola Emergency Response) : http://www.un.org/ebolaresponse/mission.shtml [20 octobre 2014].
World Bank,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2014 Ebola Epidemic: Short and Medium Term Estimates for West Africa,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Group, 7 oct. 2014, consulté sur le site de la Banque mondiale : http://www.worldbank.org [22 octobre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