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PAC 68 以虛擬入侵作為政治干涉手段

PAC 68 以虛擬入侵作為政治干涉手段 Anonymous (匿名者組織) 的抗議攻擊

Adrien Cherqui

邱崇軒 譯

Passage au crible n°68

AnonymousSource: Wikimedia

Anonymous (匿名者組織) 屢次出現在報紙頭條。2012年5月21日,自稱為Anonymous組織的成員自美國司法部竊取了1.7 GB的資料,並公布於網路分享和下載網站「The Pirate Bay」(海盜灣),而其中大部分是司法部內的電子郵件。近幾個月以來,Anonymous不斷發起抗議動員,它在媒體的能見度亦顯著提升。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Anonymous於2006年出現在貼圖論壇網站www.4chan.org。此一網站的使用者不必預先註冊身份即能分享、瀏覽圖片。以Anonymous為統一化名,愈來愈多的網路使用者和抗爭民眾加入這個組織,並於2008年初發起一連串的抗議行動反對山達基教會 (Church of Scientology)。當時,山達基教會試圖刪除一則湯姆‧克魯斯宣教的廣告影片。這一連串的行動被稱為Project Chanology,而匿名者組織也藉此進入政治領域。此後,Anonymous持續擴大行動範圍並占據國際要聞的篇幅。2010年12月,為了支持維基解密(WikiLeaks)甚至為了回應維基解密所遭受的報復措施,Anonymous以補償任務(Operation Payback)之名進行線上殺戮(cyber-vendetta)。那些曾經提供資訊給亞桑傑(Julian Assange) 但卻終止服務的公司,因此遭到分散式阻斷服務 (denial of service,DDoS) 攻擊 。「阿拉伯的春天」同樣受到Anonymous和另一個捍衛言論自由組織Telecomix的支持。最近,Anonymous主導了多項行動,如抗議MegaUpload關站,以及反對下列法案:禁止網路盜版法案(Stop Online Piracy Act,SOPA)、保護智慧財產權法案(Protect IP Act,PIPA)與反仿冒貿易協定(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ACTA)。各項干涉的性質多元,牽涉對象的數量亦增加─無論是公領域或私領域單位─,表現出網路行動主義份子行動的異質特性。

理論框架

一、跨國網絡。作為全球局勢的參與者,以網狀形式散布的Anonymous成員建立起非國家行為者之間的關係。這些被建立的關係可助長動員行動,尤其「強弱連結」的同時存在(Mark Granovetter),更能讓許多不同的社會結構即時連繫在一起。

二、由行動主義份子構成的「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所提出的這個概念可以解釋不一定擁有一致目標的個人如何透過心理認知過程互相連結形成團體。然而,儘管這些行動主義份子分享同一套行動方針和呈現方式,他們拒絕任何形式的階級制度。因此,他們主張水平分工的動員形式。

案例分析

網路的普及化與網路言論自由的維護仍是許多行動組織(如Telecomix和Anonymous)企圖挑戰的重大問題。當每個人都可以匿名在網路上發表言論,資訊的獲得成為行動主義者力爭的訴求。另外,上網管道的增加以及新型態線上社交空間的興起都促成了由個人所組成的社群網絡的擴展。

Anonymous的發展與此一現象有絕對關係。網路不僅成為公共討論的主要空間,各種衍生而來的使用方式,讓組織動員變得更容易,更可協調執行共同的行動方案。Anonymous組成份子的多樣化,加上他們的網狀分布,在在促成抗爭動員的興起。但不論是網路駭客或腳本小子(script kiddies)組成的團體,或是行動主義份子,均拒絕領導階級,他們偏好自我管制的方式,而Anonymous向眾多支持者提供了一個讓所有人可以互相結盟和合作的工具。好比一個因利益和目標而凝聚的團體,Anonymous像是一個品牌標誌,可以增加各個行動的象徵價值以及正統性。值得留意的是,在網路上散播影片正是基於這個目的來增加抗爭的媒體效益。雖然Anonymous的成員自由分散各地,但只要仰賴科技,他們仍然可以重建出新的抗爭空間。儘管來自虛擬的網路世界,Anonymous試圖利用所有可行的方式來達成目的,無論是傳統的─如抗議和突襲─,又或是網路駭客入侵或是網頁置換攻擊等方式。

伴隨著網路文化,Anonymous的發展與捍衛言論自由的理想有一定程度的關連。在這一方面,關於網路管制的抗爭即是重要的意識形態表現之一。此外,Anonymous最令人驚訝的特長在於它有跨國傳播意見和指揮行動的能力。我們注意到社群網絡和多人線上即時聊天系統(Internet Relay Chat) 的發展對網路空間的開創以及不同團體行動的同步化有重大的貢獻,這是因為這個原因,分散各地的不同團體都可以自稱隸屬於Anonymous。在這方面,還須提到群體網站的建立對傳遞共同價值有絕對的助益。此外,儘管利用的是一個全球網路,捍衛的訴求則仍是和在地相關:地方問題透過資訊和傳播科技已然全球化。在地行為者因此處於在地、全球交流之中,並把交流的政治議題散布於多重層級之中。關於這個描述,我們也可以提及沙森(Saskia Sassen)所強調的多層級重疊動員。舉例來說,有些自稱Anonymous組織的成員,就算他們的國家並未簽署反仿冒貿易協定(ACTA),仍投入抗爭行動以協助其他國家的Anonymous成員,突顯出動員的跨國性與這些抗爭者的獨立性。

借助於跨國傳播的強化,Anonymous如同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跨越國界。從今以後,Anonymous提供給公民一個批評政府施政的工具。很顯然地,Anonymous成員的活動範圍遍佈全球,各國政府都無法再忽視他們。

參考資料

ANDERSON Benedict, L’Imaginaire national. Réflexions sur l’origine et l’essor du nationalisme, Paris, La Découverte 2002.
BARDEAU Frédéric, DANET Nicolas, Anonymous : Pirates informatiques ou altermondialistes numériques ?, Paris, FYP, 2011.
DEVIN Guillaume (Éd.), Les Solidarités transnationales, Paris, L’Harmattan, 2004, Coll. Logiques politiques.
GRANJON Fabien, L’Internet militant : Mouvement social et usage des réseaux télématiques, Paris, Apogée, 2001. Coll. Médias et nouvelles technologies.
ROSENAU James, People Count! Networked Individuals in Global Politics, Boulder, Paradigm, 2008, Coll.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tensives.
SASSEN Saskia, La Globalisation. Une sociologie, Paris, Gallimard, 2009.

1. 一種電腦攻擊,以同時間爆量連結的方式試圖癱瘓一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