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PAC 44 – 網路犯罪的發展方式

PAC 44 – 網路犯罪的發展方式 Google 網路的盜用

Jenna Rimasson

翻譯 Jenna Rimasson

Passage au crible n°44

Pixabay

2011 年 6 月 1 日,Google 宣布其網路遭到非法入侵。許多美國高層官員、中國 異議份子以及軍隊成員都因這個行動受到波及。華盛頓對這個網路攻擊事件嚴肅看 待,而北京當局則否認政府有涉入這項非法活動。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從越戰開始,互聯網就一直被視為一種本質與戰鬥、軍事與民主概念息息相關 的技術。現在的電腦間諜活動成為了各國政府和跨國公司都試圖加以防止的威脅之 一。在虛擬世界裡,互聯網往往能呼應支持現實世界的鬥爭。2001 年 4 月,一位中國 飛行員在海南島上空因受美國間諜機的攻擊而死亡,而五角大廈的官方網站隨即成為 網絡攻擊的受害者。 2004 年,則是韓國政府成為電腦間諜的目標。次年,中國黑客闖 入了日本大型企業的網絡- 包括三菱和索尼 – ,而大使館和日本外務省的網絡也遭入 侵。要特別注意到,此入侵行動是在中國對日本在亞洲杯足球賽失利後發生,這是在 中國的反日情緒出現後的一次關鍵事件。2006 年,美國紐波特的海軍作戰學校的系統 也遭到入侵,隨後法國和德國國防部網站也受害。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否認中國政 府有參與任何上述的活動,但他卻在 2007 年 8 月 27 日向德國總理默克爾道歉。

理論框架

一丶 網路犯罪。它涉及了刑事罪行,例如通過計算機工具來進行詐騙,智慧 財產權和保密性的破壞,特別是通過互聯網技術的運用。通過這一概念,我們注意到 新技術的引進、公民技能的提升和網路動員的增強所帶來的挑戰。網路犯罪也讓許多 對國家權力壟斷現像的質疑浮現出來,特別是領土控管和安全兩方面。在公共領域之 外,政府有時不得不與非傳統行為者進行談判,這些非傳統行為者能對知識和生產結 構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透過計算器網絡來進行的產業間諜活動,因此屬於網路犯罪的 一種。

二丶 公共和私人領域之間隔閡的消除。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已經強調了 宏觀社會實踐的發展似乎與微觀社會行為的演變有關連。全球化的加速與其進程,加 強了不同的行為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在兩個領域的互動之上,我們可以觀察到國際秩 序的重塑現像,這個國際秩序從前由國家行為者所主導,現在則出現了可以與之競爭 的參與者,甚至出現了可與國家當局等量齊觀的行為者。

案例分析

中國政府為求保持對主權的壟斷,試圖限縮新興行動主義的發展,行動主義與 信息和通信技術(NTIC)息息相關。為此,中國政府將專長於此一領域的公民納入與 他國對抗的工具之中。中國解放軍已在這一領域上投注相當大的心力,現今有一整個 部門專門負責處理網絡相關的事務。成千上萬的工程師被招募為網路士兵。這個公民 與國家領域緊密聯系的情況– 由於這一技術發展趨勢 – 提供了北京當局一個由上而下推 行民主開放的機會。然而,這一基本區別的模糊化讓情況變得更復雜 – 以網路犯罪而 言 – 讓其它國家難以歸罪於中國當局;國家當局隨時可以拿網路世界的司法真空當借 口,推托國家對私有個人行為控管的無能為力,以擺脫所有的責任。

要控制這些無形和分散的網路行為,以及制訂相關的法律措施,就國際或國內 層面而言都是相當復雜的,因為年輕一代渴望更大的自由,並且勇於探索通過互聯網 提供的可能性,因此促使政府不得不采取新的政治監管新模式。如今政府不能再要求 對信息的傳播有完全的掌控,並且也要面對公民新聞的競爭。而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 裡,與之相關的安全措施則顯得效率低下;中國領導人也試圖建立一個互聯網上對家 用計算機進行過濾監控的軟件 –「綠壩」軟件 – 結果以失敗收場。這些設備的不足在國 際層面顯露無遺。現在在網絡上組織的社團,不論是合法或非法的,都能夠在公共空 間表達他們的訴求,並能夠直接登上全球舞台。在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的區別已經 過時的同時,並隱約浮現了一個“全球本地化”(glocalized)的現象。

在互聯網上的操作需要較高的技術技能,而且價格便宜,具有很大的媒體影響 力。這些網上活動的行為者並非只來自民間社會,其它像是商界人士,政府機關,甚 至是非法組織都有從事相關活動。這些網絡上的對抗主要發生在功能性質類似的競爭 者之間,各競爭者的實力也可能是不對等的。在這方面,像是索尼公司其網絡在谷歌 的電子郵件遭到黑客攻擊後的一個星期也受害。個人之間和國家界限的模糊從而延伸 到不同領域中,前者成功地建立了具獨占影響力的地位,破除了階層分明的系統中公 共部門占主導地位的情況。

如果網路犯罪具有某些恐怖主義的特點 – 突然襲擊,象徵性的目標,媒體渲染和 政治目標 – 過去的事件表明,國家行為者並非僅僅是目標對像。國家也可以通過這種非 正式對抗的工具來獲取信息,操縱信息或破壞數據傳輸系統。然而,其中運用的方法 與參與的實體本身就帶有一個信息。就目前的情況看來,對中國異議份子和美國官員 的 Google 電子郵件信箱(Gmail)的入侵並非普通事件。在此我們要回溯到 2010 年中國 和 Google 之間發生的貿易爭端。該公司,指責中國當局對網絡進行各項審查,決定將 其網絡移到香港。此外,這項對資料保密規定的侵犯與損害發生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 的財政緊張的背景下。事實上,中國在 3 月宣布將賣掉 92 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債券。本 次交易間接地反映了美國貨幣霸權的信譽如今已經因其龐大的公債受到損害。自從 2001 年 9 月世界貿易中心的襲擊以來,美國當局采取了鎮壓的態度,積極打擊這這種 網路犯罪行為。然而,所涉及的行為者的異質性和其動員的流動性考驗著國家或跨國 家間掃除這些威脅的能力。此外,各國政府的拒絕讓建立全球網絡警察的計劃失敗, 因為這個計劃的實現代表國家必須移交部分權力給超國家機構。總而言之,這些由其 它國家所參與犯下的網路犯罪遭到白宮強烈的譴責,這類的網絡犯罪也凸顯了擾亂威 斯特伐利亞國家秩序的非國家行為者介入的情況,而某些國家采取了有利於前者發展 的政策手法,此作為則受到普遍的譴責。

參考資料

Arquilla John, Ronfeldt David, Networks and Netwars. The Future of Terror, Crime and Militancy,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Publishing, 2001. par la Maison Blanche
Douzet Frédérick, « Les Frontières chinoises de l’Internet », Hérodote, 125, (2), 2007, pp.12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