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PAC 103 – 顛覆國際秩序的揭密者

PAC 103 – 顛覆國際秩序的揭密者 斯諾登的忠誠,一個新的範例

Adrien Cherqui

邱崇軒 譯

Passage au crible n°103

SnowdenSource: Flickr

依據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於2013年7月所揭露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各項文件,近十年來,美國攔截了超過二十億筆來自巴西的電子郵件和電話。文件證實,巴西以及其他國家,如俄羅斯、中國、伊朗和巴基斯坦是稜鏡計畫(Planning Tool for Resource Integration, Synchro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RISM)的目標之一。

2013年12月17日,揭密者(Whistleblower) 愛德華‧斯諾登在巴西的日報Folha de S.Paulo發表公開信。他直接告知「巴西人民」,他已準備好「協助」巴西上議院展開的調查。但是,自2013年7月31日以來隱蔽於俄羅斯,他指出「除非有國家提供他長期的政治庇護,否則美國政府將干預他表達意見的能力」。

Rappel historique
Cadrage théorique
Analyse
Références

Rappel historique

自從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外交機密文件外洩事件以來,揭密者的行動獲得前所未見的媒體報導。以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九條)為基礎,提倡保障言論自由,揭密者的作為揭發了眾多的資訊。2010年,將近四十萬筆關於伊拉克戰爭的機密文件,以及超過九萬筆「War Logs」─美國軍隊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行動的機密報告在網路上公開。此外,二十五萬筆來自美國國務院外交電報也被公開。尤其因為這起洩密案,美國士兵曼寧(Bradley Manning)被判刑三十五年。

2013年對美國政府來說是面臨重大轉換的一年。前美國國家安全局分析師愛德華‧斯諾登公開了由這個機構所發展的數個大規模監視計畫,以擷取眾多不同的資訊,如XKeyscore或是PRISM。這些計畫遭公開後,歐洲議會議長馬丁‧舒爾茲(Martin Schulz)評論「這將嚴重影響歐盟和美國的關係」。許多美國的盟友,如法國、德國,或是中國,都遭受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電子情資監視。如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電話通訊內容,即是這項間諜行動的內容之一。

面對來自國際連串的批評指控,白宮指派專家並於2013年12月13日提出報告,認為國家安全局必須改變監視活動所採取的形式。報告提出的46項建議中指出,美國應該和「親近的盟友」發展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此外,「在911事件後創立的某些主管機關,不當地犧牲、違害了個人自由、隱私與民主治理等基本利益。

Cadrage théorique

一、公開秘密,如行動準則之一。秘密是促成各個政治單位交互行動的結構之一,因此秘密是國際關係的核心。正是掩蔽一項資訊讓秘密享有其價值。揭密者團體透過眾多媒介在網路上公開資訊,侵犯了國家在外交情報領域的壟斷地位,並在公共空間建立了一項創新且有實際影響力的抗議行動準則。
二、資訊透明,忠誠的新定義。這些提供機密資料者的行動有其象徵性價值,主張在民主國家之間,外交和政府資訊的絕對透明。然而,這個作為他們意識形態基礎的必要條件,卻將推翻目前各國間主流的忠誠機制。

Analyse

揭密者愛德華‧斯諾登在全球散播外交情資,這或許應該只是一起短暫即時的單一事件。然而,揭露的情資內容卻提顯出傳統外交機制所面對的巨大變革。事實上,單一個人現在已有能力介入國際事務,甚至有時候和國家政府直接衝突。維基解密事件之後,這些涉入國際事務的新成員透過揭露眾多訊息吸引全球媒體的注目。透過建立一個新型的抗議模式,亞桑傑(Julian Assange)、曼寧與斯諾登成為維護言論自由的代表典範。

揭密者的行動侵害美國在外交機密資料壟斷權力,並因此打擊了國家主權的神聖化。他們揭露出的訊息,呈現出一個動盪的世界,擁有專業知識且掌控資訊科技的個人所組成的網路,形成一個新的權力,而各國政府必須和他們對抗。這個現象即是約瑟夫‧奈爾(Joseph Nye)所提出的「網路權力」(cyberpower)。也就是說,透過特殊的工具,運用網路空間的能力。這些「有能力的個人」(skillful individuals)共同組成反對權力的力量,並且涉入各國的外交關係。他們的行動,在北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時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樣地,在斯諾登揭發機密文件之後,巴西總統羅賽夫(Dilma Rousseff)取消在美國華盛頓的正式訪問,並在聯合國代表大會上譴責美國的間諜行動。

若要研究秘密,則必須連同忠誠的概念一起討論。曼寧和斯諾登案例的共同點:前者為在軍隊服務的分析師,後者則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任職,兩人都替美國政府工作。然而,他們並沒有遵守對各自服務單位的保密條款,相反地,他們堅守自己的信仰以及以資訊透明為基礎的道德價值。兩人不服從國家機關規範,讓以忠誠為中心概念的國家機關遭受挑戰。此一抗爭形式突顯出他們成為「無主權行為者」(sovereignty-free actors),有能力打擊國家主權的神聖形象。因此,何謂忠誠,其定義在此遭受衝突。他們利用國家情資與軍事機關分析師的身分,卻違背了國家賦予的任務,但是兩位揭密者的行為卻和他們自身的信仰價值一致。拒絕接受國家事務的晦澀不透明與政府的卸責脫罪,他們兩人因此打擊了必須對國家機構效忠的機制。如此的分析,讓我們了解揭密者的行為如何可以超過並挑戰國家的體制規範。他們的作為以全球公民社會為基礎,以此擴展出跨國的抗爭動員模式。新形式的行為者在這個新環境下逐漸發展,無論是支持人權維護、公共自由或是網路自主的份子;同時抨擊民主國家政府任何濫用主權的行為。揭密者正是運用這個趨勢。也因此,我們觀察到這些抗爭人士和媒體間的緊密互動,無論是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法國世界報(Le Monde)、德國鏡報(Der Spiegel)、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又或者是美國記者Glenn Greenwald,諸多單位和個人,有能力解析、評論並傳遞這些洩漏的文件。

Références

Alastdair Roberts, « WikiLeaks : L’illusion de transparence », Revue Internationale des Sciences Administratives, 78 (1), 2012, p. 123-140.
Dewerpe Alain, Espion : Une anthropologie historique du secret d’État contemporain, Paris, Gallimard, 1994. Coll. Bibliothèques des Histoires.
Gomart Thomas, « Écrire l’histoire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après WikiLeaks », Revue des deux mondes, mai 2011, p. 83-94.
Hayes Graeme, Ollitrault Sylvie, La désobéissance civile, Paris, Presses de Sciences Po, 2013. Coll. Contester.
Laroche Josepha (Éds.), La Loyauté dans l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2e éd., Paris, L’Harmattan, 2011. Coll. Chaos International.
Laroche Josepha, « La désacralisation du monopole diplomatique des États », in : Josepha Laroche (Éd.), Passage au crible de la scène mondiale 2011, Paris, L’Harmattan, 2012, pp. 35-38.
Rosenau James N., Turbulence in World Politics: a Theory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Simmel Georg, Secret et sociétés secrètes, [1908], trad., Paris, Circé,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