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PAC 12 – 重新檢視專家意見和政治決策

PAC 12 – 重新檢視專家意見和政治決策 國際上疫苗接種政策所衍生的利益分配與質疑

Clément Paule

翻譯 邱崇軒

Passage au crible n°12

歐洲委員會的代表大會(Parliamentary Assembly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PACE)預計在 2010 年 1 月展開一項關於傳染病威脅被誇大的調查。實際上,這項機構下轄的健康委員會已於 2009 年 12 月 18 日投票通過一項提案,以對製藥工業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專家提出訴訟,調查是否有串通情事。這項議案旨在衡量 H1N1 新型流 感疫情的管理,由其是在全球大肆倡導施打疫苗的政策。這項爭論似乎逐漸升高,因為根據傳 染病學家最新發佈的報告,在美國以及大部份的歐、亞國家,病毒感染人數已大幅度下降。各 大藥廠(big pharma)被質疑刻意捏造出恐慌氣氛,以販售未經充分測試的藥品。英國藥廠 「GlaxoSmithKline (GSL)」大舉販賣所制造的 PandemrixTM 疫苗,而得以在 2010 年 1 月 15 日 宣布,其 2009 年第四季營業額達到 9 億 4500 萬歐元。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自 2009 年春天 H1N1 病毒出現以來,已造成超過 1 萬 4000 千人死亡,且病例遍佈全球 209 個國家。在國際上,對抗此傳染病的措施在短時間內由世界衛生組織的「防疫策略專家小 組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 on Immunization, SAGE)主導而朝向疫苗接種。然而,各 國主管機關的防疫策略卻也幾乎如出一轍。某些國家,如法國、加拿大和瑞士企圖擴大疫苗施 打的規模到總人口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其他國家,如德國和美國則採取較和緩的策略;而中 國,自 2010 年初為止,僅有百分之五的人口(相當於 6500 萬人)已接種疫苗。在越南和沙烏地 阿拉伯,倡導疫苗接種的活動也在同期間展開。反倒是波蘭成為少數例外的國家,因為波蘭於 2009 年 11 月表示反對購買任何大藥廠的藥品,並且認為這些商品並不能發揮功效。此外,別 忘了曾有許多國家甚至無法及時購買到足夠的疫苗。但是,北半球國家龐大的訂單(2009 年 9 月即有超過 10 億個疫苗)則是優先處理。

此外,自 2009 年 9 月以來,防疫措施經過調整,疫苗接種從原先預估的每人兩劑修正到 一劑,使得各國防疫政策大亂且造成疫苗過剩。因為一般大眾把持遲疑的態度,此情況愈加嚴 重。最後僅有百分之八的法國人(約 500 萬人),將近 50 萬摩洛哥人,以及 400 萬英國人已接種 疫苗。在美國,就算 1976 年的豬流感曾帶來恐慌,且已大肆倡導預防疫苗的重要,最終也僅 有約 6200 萬人聽從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注射疫苗。

理論框架

一、預防原則(Le principe de précaution)。
這項原則出現在 1992 年 6 月的「裡約環境與發展宣言」,旨在回應有關生態或衛生危機所引 發的不確定性。2005 年,由於受污染血液和狂牛症等爭議,這項原則也被納入法國憲法。而 面對 H1N1 病毒,預防原則被引用以支持各主管機關大規模的防疫宣傳措施。
二、社會技術的爭論 (Les controverses sociotechniques) 。
卡隆(Michel Callon)、拉斯庫麼(Pierre Lascoumes)和巴赫特(Yannick Barthe)共同提出這個觀念, 企圖重新審視特定的抗爭,以解釋某些難以治理的情況。以本次新流感來說,疫情的控管可說 是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而醫學主管機關的發言更遭到其他專家意見的質疑。

案例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在此次疫情的管制上,依靠領導地位展現其起規範作用的實力,此機構並 能引導各國擬訂防疫政策。然而,於2010年1月18日,其理事長坦承對於H1N1新型流感疫情 「過於謹慎」,雖然她以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解釋其過度反應,但這個組織的正當性也遭到撼 動。求助於預防原則,在當時對眾多持批評態度的行為者來說,添加了不少可能性,因為他們 訴求其他「民間」專家的意見和替代方案。譬如,有些醫生早已表達他們對防疫策略專家小組 大舉宣傳疫苗的行為把持懷疑的態度。早於2009年7月,一位醫生提到商業和工業利益已使得 我們高估了流感病毒的威脅。世界衛生組織也因此被認為是「創造」出這場傳染病的共犯,而 成為被攻擊的標靶。自2009年7月起,新聞記者柏格麥斯特(Jane Burgermeister)以生物恐怖主義 和種族屠殺的意圖,指控世界衛生組織和Baxter藥廠。

媒體剛開始並未大篇幅報導這些評論,直到國際上注意到疫苗的分配並不按照人口比 例,才被放大檢視,但其實最後疫情並不如預期嚴重;瑞士曾訂購1300萬劑疫苗,但其人口僅 有770萬。制藥工業向來以其游說能力著名,這也是為何防疫策略專家小組的十五位成員一開 始就被懷疑與其掛勾。2009年12月之後,由於部分會員國,如越南和印度,獲得許多重要的相 關情資,世界衛生組織的地位因而受到質疑。其實這類議題屬於機密,但世界衛生組織為了立 下防火牆避免紛爭擴大並且撇清所屬專家的利益關系,遂極力解釋其組織運作的公開透明性。 然而,失去了醫事技術主管單位的權威地位,世衛組織的專家似乎也失去其正當性。依據哈柏 馬思(Jurgen Habermas)的說法,專家的評判和意見,如被使用到極限,可被看成一種意識形 態,而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似乎受到公開指控和其他消極的反對力量的質疑;僅管防疫策略 專家小組大肆倡導,疫苗施打率仍然低落。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們的意見受到其他眾多專家的挑戰,尋求替代方案的言論更逐漸獲得 公眾的支持,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垂直向下領導訊息和決策的模式也被削弱。此演變過程 可與其他社會技術爭論比較,如在血液污染和狂牛症等案例中,科學引起的不安和各行為者不 一致的策略相互影響。而本次新型流感案例的獨特性則在於預防措施可能造成反效果。譬如, 某些國家甚至因為疫情風險掌控不當而受到指控。因此,法國的衛生部長在回應毀謗者時,也 刻意引用預防原則。伊瓦德(François Ewald)認為,預防原則勢必將誇大威脅,但在不確定的情 況下,卻又是決策者倚賴的一項依據。實際上,一個重大災難可能賠上的政治代價迫使決策者 自然而然地預先做最壞的打算。在這個邏輯之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將愈來愈依靠專家的判斷, 並在初期階段即找出可能的風險。因此,遇上徹底失敗的情況時,領導人和其財政顧問所需承 擔的責任也將被減輕。但是,這一類的決策模式可能造成主管機關大規模喪失其正當性。官方 專家的評斷可因為其決策過程不透明而導致信用破產,除了面對衛生問題,真正的危機潛藏在 因「市場焦慮」而可輕易獲得的商業利益。

參考資料

Callon Michel, Lascoumes Pierre, Barthe Yannick, Agir dans un monde incertain. Essai sur la démocratie technique, Paris, Seuil, 2001.
Ewald François, Gollier Christian, De Sadeleer Nicholas, Le Principe de précaution, Paris, PUF, 2009. Coll. Que sais- je ?
Habermas Jürgen, La Technique et la science comme « idéologie », Paris Gallimard, 1990[1968].
InVS (Institut de Veille Sanitaire), Stratégies vaccinales A (H1N1) 2009 dans 18 pays d’Europe, d’Amérique du Nord, d’Asie, et d’Océanie, 31 octobre 2009, à l’adresse : http://www.invs.sante.fr/international/notes/strategies_vaccinales_a_h1n1_monde_311009.pdf [22 janvier 2010].
Page du site de l’OMS consacrée a la pandémie de grippe A/H1N1 : http://www.who.int/csr/disease/swine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