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PAC 50 – 美式生活(American way of Life)的勝利

PAC 50 – 美式生活(American way of Life)的勝利 印度汽車 Nano 的挫敗

Alexandre Bohas

翻譯 邱崇軒

Passage au crible n°50

曾被西方媒體大幅報導,Nano 在 2009 年 3 月被喻為崛起國家的汽車,另一方面,部分 人士則譴責車輛上市後可能帶來的汙染問題。對新興工業化國家來說,所有人都認為 Nano 的 出現就如同瘋狂 20 年代的福特 T 型車。然而,很顯然地,Nano 並 不如預期成功。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印度的汽車工業,如同其他經濟領域,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每年生產量超過 200 萬輛, 至 2016 年底預期將超過 300 萬輛。市佔率最高的製造業者為馬魯蒂‧鈴木汽車(Maruti- Suzuki),達到 45%,而塔塔(Tata)─雖然在大型貨車的市場領先─ 的市佔率卻僅有 12%。而印 度潛在客戶的數量無法計算:8100 萬的印度家庭年收入超過 7 萬 5000 盧比。印度人的購買力 持續穩步成長,而且他們渴望進入消費社會。此外,每年在印度賣出的摩托車達到 1300 萬 輛。摩托車仍為家庭運輸的主要方式,然而將逐漸被汽車取代。

在此一背景下,Nano 汽車的上市應可滿足印度新富人的需求。事實上,剛上市時的訂價 僅 10 萬盧比(1700 歐元),塔塔集團冀望以這個低價車款搶攻市佔率,並且藉此打敗馬魯蒂‧ 鈴木汽車公司。由於定下每個月銷售 1 萬 5000 輛的宏遠目標,塔塔公司的生產能力亦達到每 個月 2 萬輛的水準。憑藉嚴謹且全面性的行銷策略,塔塔希望能把這一款汽車賣到最偏遠而摩 托車仍是最主要交通工具的鄉下。但是,訂單減少─最差銷售記錄為 2010 年 11 月的 509 輛 ─,塔塔必須降低自身利潤,以支持經銷點。隨後,塔塔還延長了車輛維修的保固期限,從 18 個月至 60 個月,甚至裝置了馬力更強大的引擎和多種選擇裝備,然而銷售數字仍然不令人滿 意。實際上,除了 2011 年 4 月以外,塔塔從來沒有達到銷售目標。儘管 1)宣傳和市場行銷策 略的缺失,2)生產廠址位置欠佳所導致的工業損失,以及 3)上市前幾個月的車輛短缺,似乎 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才是造成滯銷的原因。

理論框架

市場在社會文化層面的結構化。有一點經常被市場分析師輕忽,市場並不僅是供給與需 求之間調整後的結果。在許多領域,需求似乎受制於社會和文化層面的結構。 首先,需求出 現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時空背景。接著,關鍵在於,需求的形成強烈地受到象徵價值和 文化呈現的影響,這兩者將決定購買者的欲望以及價值的設定。

西方生活方式的霸權特質。如果霸權(hegemony)一詞往往被用來比喻一個國家的軍事優 勢,我們也應該留意到跨國集團在社會文化層面的獨佔優勢。

案例分析

部份專業刊物急就章分析 Nano 車款失敗的原因,然而文化層面似乎才是最主要的原 因。事實上,塔塔集團原本希望把目標客層擺在有買車需求的印度中產階級。為此,塔塔提出 車款的價格極具競爭力。然而,儘管以低價策略作為主要的賣點,把這項商品與窮人同化也同 時損害了企業形象,並且讓潛在買家對此一車款失去信心。各個嘲弄的綽號可作為證明,在印 度 Nano 被稱為「人民汽車」,而在斯里蘭卡則是成為眾多計程車司機收購的「計程車專 車」。儘管如此,這一款車仍然被賦予一個特定的地位、一種在社會層面成功的對外訊息,無 論是其價值以及其「權力的延伸……[和]一個自我的製造者」,如引用埃里希‧弗羅姆(Erich Fromm)的見解。但在這方面,我們無法把 Nano 和福特 T 型車拿來相提並論,否則就是忽略了 這款美國轎車另外也代表了自由、娛樂以及現代性等整體的呈現。事實上,西方的製造業者正 是依賴此類象徵價值而得以蓬勃發展。西方製造業者的根基來自於最新科技的運用、品牌效 益、豪華內裝以及創新策略等,所有的特徵都相當貼近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對雪鐵龍一 款「女神」(Déesse)汽車的描述,他認為顧客購買這一創作品時,「購買的是她賦予的形象, 不然則是她提供的使用經驗,而全體人民都認同她為一項神奇的物件」。而比得‧威爾斯 (Peter Wells)的分析則提到,Nano 集團推廣一個新型商業模式,把重心放在實用功能上,卻相 對的因此遭遇了欲挑戰西方產業的困難。

因而,顧客對這一陽春車款並不買帳,銷售額只佔了 20%。 而有 38%的顧客甚至寧願 花錢買最貴的車。在這方面,我們還須提到 Nano 往往是一個家庭裡的第二輛車。在印度,透 過購買的行為,中產階級可以表現出其身份地位且證明自己有能力享有美式的生活。中產階級 試圖和資產階級區隔,他們暗地裡認同歐美社會保有定義主流指標性文化的權力。此外,中產 階級的所作所為僅是複製外來的消費行為。

最後,塔塔汽車突顯了南北對抗的議題。在富有的北方國家,汽車現在被認為是對環境 有害而具汙染性的,儘管普遍使用但僅被視為單純的交通工具。舉例來說,原本專門為了東歐 市場而設計的車款「Dacia Logan」,出乎意料地在西歐國家銷售長紅,而在法國,汽車共乘和 公有汽車自由承租服務系統也快速發展。此外,如果 Nano 汽車能進入歐洲市場,而此乃塔塔 定下的目標,一定可以克服重重困難,比在印度更受到歡迎。

參考資料

Cox Robert, Sinclair Timothy, 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Almeida Jeewan, Jony Sandeep, Chandran Nikhil, Purushotham Keerthi, Gupta Ashish, « Auto-Economics : The Tata Nano », Deakin Paper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conomics, July 2010, pp. 26-32.
Baggonkar Swaraj, « Big Sales Problem with Tata’s Small Car », Business Standard Monitoring, 15 Aug. 2011.
Barthes Roland, Mythologies, Paris, Seuil, 1957.
Becker-Ritterspach Florian, Becker-Ritterspach Jutta, « The Development of India’s Small Car Management Online Review, April 2009, pp. 1-10.
Fromm Erich, Avoir ou être ? Un choix dont dépend l’avenir de l’homme, Paris, Editions R. Laffont, 1978.
Gramsci Antonio, Cahiers de prison, Paris, Gallimard, 1996.
« Stuck in Low Gear », The Economist, 20 Aug. 2010.
Pooshan Upadhyay, Keertiman Sharma, « A Study on Consumer Perceptions & Expectations for TataNano », Adhyayan : A Management Journal, 25 Feb 2011, pp. 21-25.
Thomas White International, « Automobile Sector in India : Fast Growth », BRIC Spotlight Report, Oct. 2010, pp. 1-11.
Thottan Jyoti, « The Little Car That Couldn’t », Time, 14 Oct. 2011, pp. 39-41.
Wells Peter, « The Tata Nano, the Global ‘Value’ Segment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Traditional Automative Industry Regions »,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1st April 2010, pp. 1-15.
Zelizer Viviana,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 : The Changing Social Value of Childre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