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 PAC 81 – 全球网际网路治理的美国化

PAC 81 – 全球网际网路治理的美国化 杜拜全球电信高峰会的失败

Alexandre Bohas

陈宗胤 译

Passage au crible n°81

Pixabay

於2012年12月举行的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大会,在会员国之间对於网路管制型态的不协调中结束。然而,如此缺乏共识反而决定了此领域的未来,也就是强权间世界观的对抗。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自从19世纪末起,国际电信联盟针对电报丶电话丶广播等系统进行管制,特别是透过广播频谱的分配。二次大战後开始属於联合国管辖,国际电信联盟经常被认为是特殊且具技术性的。然而,这个看法在70年代受到「新资通讯世界秩序」支持者以强调其政治层面所质疑。

虽然网路独立於国际电信联盟以外发展,它仍然属於资通讯科技的范畴,由位於加州的非营利机构「网际网路名称与号码指配组织(ICANN)」所管理。此机构一方面负责网路名称与号码系统,一方面协调与此虚拟空间的安全丶稳定与团结相关之各项措施。由於网路这个媒体机制深入了社会丶经济与政治圈,所以该组织之功能使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什麽中国丶俄罗斯与沙乌地阿拉伯不顾西方国家的反对,坚持希望将该组织整合进入国际电信联盟。为了证明这个意愿的合法性,他们援引「每个政府管理网路原始码丶网址丶网名与认证的权利」1 。在此项提案获得大多数国家的投票赞成後,以美国为首的55个国家认为如此将危害网路治理与协调,拒绝签署所有与这项权力扩张相关的条约。

理论框架

一、「历史阵营」的国际体系。根据葛兰西(Gramsci)的整体主义观点,国际社会的特点在於霸权集团的主导,包括经济丶社会丶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决定(Robert Cox与Stephen Gill)。这造成国家只能形成霸权结构,跨国间的利益丶组织与团体彼此对抗形塑了国际结构。这个理论典范有助於理解系统转变的原因,这部份是国家中心的理论所缺乏的。
二、有利於美国优势的世界治理。全球化有助於「在集体目标的追求中,产生决定规则之正式与非正式的程序与制度,以及对其之尊重与财产分配」2 。非国家行为者在这个过程中,被认为不利於国家政府维持其特权地位。此种混合式的政治管制型态认可了新的权力关系,同时强化了一套有利於美国的国际关系。

案例分析

对於网路的争论凸显了这个媒体工具在发展中国家中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做为西方的科技发现,网路使用意味着言论自由丶使用者平等与国际互赖等价值展现。此外,网路上涵盖全世界的内容反映出各种意识形态丶特殊观点与生活方式。由此看来,其社会文化层面透过网路铺设,在全世界展开。政府菁英的管理会受到网路上所散布讯息的挑战,所以他们对於网路存有怀疑,甚至反对。这个现象透过打击其合法性与技术人员的参与,侵蚀了政治菁英的权力。James Rosenau便是透过这个概念,强调个人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增加的影响能力。

另一方面,对於建立数位空间的反对,来自於会员国对於将会引进非国家行为者与程序之跨国治理制度的反对。相对於一个国际组织,这种制度蕴含着对於公民社会的利益。举例来说,ICANN的管理是由一个16位资讯代表丶区域代表与电子商务企业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执行,特别是透过共通名称支援组织(Generic Names Supporting Organization)与At-Large顾问委员会(At-Large Advisory Committee);国家的建议则是透过政府顾问委员会(Government Advisory Committee)。目前,国家并没有获得特权,也就是说国家目前仍受到这个组织的限制,透过定期聚会与参与决策过程,与公民社会有所联系,包括技术人员丶公会人士丶网路使用者与经济人士。

再加上威权国家的结构中对於社会团体的限制,使其在这方面仍相当脆弱。因此,世界治理有利於以活力与社会多元为特点的美国优势。这个管制型态确保了美国在面对由强人丶市场力量与主权基金所带来的国家权力上升时,一项实质的优势。这在制度上可解释为美国的「历史阵营」。透过反对杜拜协议,美国化身为西方经济利益的代言人,以资通讯科技为矛。再者,自由使用网路可强化其已发展成熟之大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後,透过捍卫网路,确保了西方世界丶公会人士,甚至是开发中国家网路使用者的支持。美国也可藉此获得暗示性的霸权认可,有利於其国际体系扩张。

这项研究将国际组织演变与全球体系结构相连结。唯有系统性的观点可以辨识这层关系,让政府功能转型的政治化成为可能。

参考資料

Cox Robert W., Sinclair Timothy J., 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Garber Megan, « How the UN’s ‘Game-Changing’ Internet Treaty Failed », Atlantic online, 14 Dec. 2012.
Gill Stephen, Gramsci,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 Global Internet Diplomacy », The New York Times, 14 Dec. 2012.
IUT, Final Act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3-14 Dec. 2012, disponible à la page web : www.itu.int/en/wcit-12.
ICANN, Nominative Committee. Final Report, 2012, disponible à la page: http://nomcom.icann.org.
Kelley L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ion: 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London, Pinter, 1996.
Koppell Jonathan, «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 in: Held David, Hale Thomas, The Handbook of Transnation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and Innovatio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1, pp. 176-182.
Rosenau James N., Turbulence in World Politics: a Theory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 UN Telecom Treaty Approved Against U.S. Web-Censorship Concerns », The Washington Post, 13 Dec. 2012.

1Garber Megan, « How the UN’s ‘Game-Changing’ Internet Treaty Failed », Atlantic online, 14 Dec. 2012.
2David Held, Thomas Hale, The Handbook of Transnation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and Innovatio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1, p.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