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 PAC 56 – 经济因素导致的族群冲突

PAC 56 – 经济因素导致的族群冲突 奈及利亚的内部分裂危机

Philippe Hugon

翻译 邱崇軒

Passage au crible n°56

Pixabay

2012年初以来,作为美丶英盟友的奈及利亚受困於两大危机:1)国家南北的对立造成种族丶宗教的循环冲突;2)大罢工,可归咎於汽油价格的上涨。奈及利亚作为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其两大工会威胁停止石油生产,亦让情况更为严重。有些重要人士─如诺贝尔奖得主索因卡(Soyinka)─甚至提到内战爆发的危险性。其他评论则提到国家分裂的可能,并强调奈国的情况与苏丹的例子相似─苏丹分裂成信奉回教并施行伊斯兰教法的北苏丹,以及信奉基督教的南苏丹。就人口来说,拥有1亿5000万居民的奈及利亚是非洲第一大国,但以联邦政府为体制的奈及利亚─民事和军事政权不断轮替,国家被一连串的暴力冲突所削弱。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过去曾为英国殖民地,奈及利亚现在则是由36个州组成的联邦国家,而强势的军事与公民政权,加上联邦体制,至今日为止维持了国家的向心力。联邦州数量的增加,划分南北地区政治权力规则的制订,又或是按地区分配国家收入的规则,都与此一国家运作的逻辑相关。

奈及利亚北部的苏丹王与酋长系统与南部分散的政治社会组织大相径庭。英国殖民政府的间接统治政策(indirect rule) 维持了这些差异。然而,施行伊斯兰教法的北方12个州,相较於南方来说,仍普遍处於劣势。

奈及利亚曾经历多次的分裂冲突,其中最惨烈的仍是比亚夫拉内战(1967-1970年),造成伊博地区人民(由法国丶以色列和葡萄牙所支持)与中央联邦(由英国和苏联所支持)之间的对立。这场战争的起因与社会丶政治与宗教因素都有干系,尤其是石油的利益造成了大国和跨国公司间的冲突;这些紧张局势也导致奈及利亚内部的对立。1970年,3R的口号(reconstruction, rehabilitation, reconciliation─重建丶恢复丶和解),象徵冲突的结束。但该国已经历了多次的南北紧张对立,以及发生於尼日河三角州地区的冲突。

理论框架

可援用两个重要的理论来探讨奈及利亚危机:

一丶奈及利亚的石油收入为其社会的表徵,我们须进一步探讨石油在经济丶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影响。奈及利亚除了蕴藏丰富的石油,由於勘取容易,石油运输也因为靠海而有多种可能性。这些优势让奈及利亚成为非州最令人垂涎的石化燃料探采区。然而,这些财富资源90%集中在尼日河三角洲,造成奈国内部的冲突局势加剧,。

二丶奈及利亚长期以来遭受南北对立,且无论是在社会或宗教层面。基督教和穆斯林社群的对立说明了肇因於人民权力差异与不平等的冲突也反应在石油收入的分配上。

案例分析

奈及利亚的冲突可由两个主要的评断标准来解析。

首先是石化产业。由宏观经济来看,此一产业确实有其战略意义,石油收入占奈及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35%至40%,占赋税收入的80%,甚至占了出口额的97%。2011年,每日生产规模达到250万桶,每桶75美元,使奈及利亚成为全球第八大石油出口国。六个跨国公司控制95%的产出石油,且其中40%出口至美国。事实上,石油加剧政治紧张局势,因为石油产区集中在奈国的东南部,而造成各州之间的不平等发展。在尼日河三角洲(涵盖9个联邦政府及3000万名居民)一带,党派组织,如解放尼日河三角洲运动,以及一些反叛团体,大幅度成长。石化产业和汽油的价格成为导致社会冲突的核心因素,因为奈国的石油收入引发严重的贪腐问题以及资金的非法外流。然而,若能透过补助的方式,重新再分配国家收入至各州与各个族群,三分之二的奈及利亚人(每日收入低於2美元)将可因此获得生活的基本必需品。

除了石油利益,交相导致危机的第二个因素为:南北对立。在高原州(Plateau State)首府乔斯(Jos),冲突造成穆斯林富拉尼族人(Fulani)与基督教贝罗姆族人(Berom)对立,双方族群享有的权力其实并不相同。奈国北方各州人民信奉多个伊斯兰教派(传统苏非派丶沙拉非派丶马赫迪派和什叶派),且共有12个州施行伊斯兰教法(全国共36州)。社会严重的不平等和权力极度不公正,再加上处在一个石油营收分配不均的国家,这些因素都是解释穆斯林组织网络为何能取得庞大势力的原因;部份政治领导人试图利用宗教来打击对手,进而希望在高原州实行伊斯兰教法。而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尤其在受到利比亚动荡局势影响之後,即是伊斯兰北非盖达组织(AQIM)的暗中扩散。反西方国家的伊斯兰组织「博科圣地」(Boko Haram),於2001年9月11日之後出现於博尔诺州(Borno State),并於此发展圣战;博科圣地随後分裂成几个支派,其中一个支派与索马利亚青年党和伊斯兰北非盖达组织有密切接触。然而,随着组织的激进化与衍生的暴力行为,博科圣地加深了宗教对立,并导致暴力丶复仇和武力镇压事件的恶性循环。

外国列强也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尤其是美国,进口超过40%的奈国原油。至於中国和印度,两国试图拓展在该地区的利益。而阿拉伯石油大国和伊朗,它们支持北方的穆斯林各州和其内的伊斯兰派系活动。最後,西方列强和新兴国家尽力维护奈及利亚的和平,无论是遭受激进派网络威胁的北方地区或是生产和运送石油的南方地区。

今日来看,由於奈及利亚的联邦制结构丶北方企业家的庞大势力以及比亚夫拉内战的回忆等因素,奈国极不可能像苏丹的例子一样,往南北分裂进展。同样地,宗教冲突也不太可能持续扩大,因为北部将在这场对立中战败。然而,当前政权的合法性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暴力是否能促成新的协议:1)石油收入的重新分配,2)贪腐的根除,3)不同政治丶公会和宗教势力的谈判协商?若答案是否定的而暴力蔓延,我们该预想求助於一个世俗且由中央强势主导的军队(armée jacobine) ?

参考資料

Draper Michael I. , Shadows: Airlift and Airwar in Biafra and Nigeria, 1967-1970, Hikoki Publications, 2006.
TaiEjibunu Hassam, “Nigeria’s Delta Crisis: Root causes and Peacelessness”, EPU, research paper, Issue 07/07;
Perouse de MonclosAntoine, “Le Nigeria entre deux eaux”, Ramse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