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 PAC 17 – 追求两性平权的全球化

PAC 17 – 追求两性平权的全球化 反歧视女性公约三十周年

Armelle Le Bras-Chopard

翻译 陈宗胤

Passage au crible n°17

距今三十年前的1980年3月1日,反女性歧视公约(CEDAW)被各国所签署,此份公约在1979年12月18日被联合国大会所通过。虽然此份公约被95%的联合国会员国所签署,但它并没有被所有的国家批准,而有些国家由于某些国际法的传统规范而对其内容有所保留。此份文件后来由1999年12月6日的一项附加议定书补充,该议定书于2002年生效,希望让此公约更具强制性。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在19世纪末期,女性便以跨国方式聚集起来,大力鼓吹通过一项保障性别平权的国际条约。在这样的压力下,联合国在1946年成立了一个政府间的委员会,称做『妇女状况』。这个组织主要的目的是要编写国际法规,随后便制定出反歧视女性公约以进行制度化。

此项公约是为了消除两性的差距,对抗所有歧视女性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目的是在重建男女之间在各个领域中的平等—公民、文化、经济、社会、政治—透过国家立法来实现。

后来成立了一个23名民间专家所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监督此公约的执行。它每年都提交一份报告给联合国大会,每四年审查一次国家的各种作为。随后,它会与国家进行会谈,并邀请联合国在内的专门机构参与。最后,它会对该次评比做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与方案。然而,此委员会并无法直接纠正国家对于这些建议的违反行为。所以在后来的附加议定书中,便加入了一项控管的程序,也就是个人或团体递交诉状的可能性。

理论框架

1. 人权。此份公约首次承认歧视女性等同于违反人权。先前引用的国际法范例,也就是联合国宪章以及人权宣言,都过于受限和笼统。反女性歧视公约所倡导不只是性别的平等,更追求女性自行决定是否重新成为生产力。但是,若这个公约所要的一开始是平等正义,它所带来的进步将会对更深层的人性面有着正面影响。
2. 发展。此份公约针对的层面包括民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建立在联合国发展计划 (PNUD,Programme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e Développement)中的人类发展指标(IDH,Indice de Développement Humain)上。女性的自治—尤其是伴随着教育方面—代表着减少贫穷的必须条件,也成为公共发展援助 (APD,Aide Publique au Développement) 的首要目标。一个有效的职业平等—在北方国家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也提供了一个量化成长与现代化程度的指标。民主也是一项关键,因为女性参与决策也是一种发展指标,或称做授予权力 (Empowerment)。如此,这样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融合过程可以让执行层级从国家转移到地方组织,使两性在共同价值与目标上的整合更为容易。

案例分析

与其它有关人权的国际条约,例如儿童权利公约不同的是,反歧视女性公约虽然获得了几乎所有国家的签署—除了索马利亚、苏丹和伊朗以外—在于执行上还是经常遭遇困难。举例来说,由于基督教徒的反对—针对人工生殖权利的敌意—美国就没有批准此公约。至于其它国家,他们采取保留以限制某些条文的实质运作,避免那些具有强制力的条款加诸国家法律之上。如此,马来西亚就认为某些条款违背了回教原则,而阿尔及利亚则认为侵害了主权。同样的,第15条—有关男女在法律前平等,以及通行自由上—在尼日就只有单身女性享有此权利。但最具争议的部分则是婚姻及家庭的部分—亲权、财产权和最低结婚年龄—在这部分有半数的国家采取保留,尤其是中东与北非国家为了伊斯兰教的规定而保留。最后,即使附加议定书比公约本身更具强制力,对于签署国来说,议定书仍然是可有可无的。然而,议定书仍代表着某种程度的进步,代表着法律条文成为实际执行政策的一个进程。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中,委员会的成员便可以在墨西哥对于在华雷斯城的女性绑架及谋杀进行调查;在这个区域中,施加于女性的暴力一直存在着。

整体来说,此公约被女性团体所引用,来对政府施加压力,以寻求在该国中女性地位的改善。在这个情况下,几内亚—1982年批准公约—在2006年投票通过一项强力的法律,对于性侵害的犯人处以监禁。同样的,埃及积极推动提升女性识字率的政策,以降低在1986到1996年间百分之十一的文盲率。

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反歧视女性公约建立了一个具指标意义的工具,用来在国际层级上改善女性地位,即使两性平权的全球化仍然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名词。今天,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各种相关活动都在对抗旧时代的观念;下一个阶段将要修正这些观念并倡导男女平等的文化,简言之,对公民社会的组成进行深度的调整。

参考資料

Falquet Jules, De Gré ou de force. Les femmes dans la mondialisation, Paris, La Dispute, 2008.
Helena Hirata, « Femmes et mondialisation » in : Margaret Maruani (Éd.), Femmes, genre et société, l’état des savoirs, Paris, La Découverte, 2005.
Sénac-Slawinski Réjane, L’Ordre sexué. La perception des inégalités femmes-hommes, Paris, PUF, 2007.
Women Watch, site de l’ONU : http://www.un.org/womenwatch/